成語“一國三公”拼音是yī guó sān gōng,注音是| ㄍㄨㄛˊ ㄙㄢ ㄍㄨㄥ,意思:公:古代諸侯國君的通稱。一個國家有三個主持政事的人。比喻事權不統一,使人不知道聽誰的話好,对应Emoji符号:1️⃣🇺🇳3️⃣♂以及出处、示例、近义词、反义词、语法、英文、成语故事等。
- 成语: 一國三公
- 拼音: yī guó sān gōng
- 注音: | ㄍㄨㄛˊ ㄙㄢ ㄍㄨㄥ
- 解釋: 公:古代諸侯國君的通稱。一個國家有三個主持政事的人。比喻事權不統一,使人不知道聽誰的話好。
- 出處: 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“一國三公,吾誰適從?”
- 示例: 武夫當道勢洶洶,一國三公誰適從。 ★蔡東藩、許廑父《民國通俗演義》第七十四回
- 近義詞: 政出多門
- 語法: 作賓語、定語;指政出多門
- 英文: state with three rulers
- 成語故事: 春秋時期,晉獻公寵幸驪姬,欲廢太子申生改立奚齊為太子。驪姬設法把申生、重耳、夷吾送到邊疆鎮守,派土偽為他們建城堡,土偽十分為難,只好草草了事,說一個國家有三個君主,不知道聽誰的好。不久晉獻公殺申生,重耳與夷吾外逃